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主战场。2011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工业是重点也是难点,必须着力解决制约工业转型升级的几个重大问题。
一、营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环境
实践表明,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脱离实体经济而一味发展虚拟经济,必然带来产业发展的空心化和金融泡沫的放大化,进而引发各种形式的危机。从国际看,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整个国际社会都在反思,积极回归实体经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提出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才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推动制造业回归,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也高度重视发展制造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紧与我国在传统国际市场展开竞争。推进我国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着发达国家在中高端制造业和新兴经济体在我国传统优势领域的双重竞争压力。
从国内看,行业间利润率失衡严重影响实体经济特别是工业发展,具体表现在:一是工业整体盈利水平不高,自2002年以来,平均利润率一直在6%-7%附近波动,近几年更是持续下滑,2010-2012年分别为7.6%、7.3%、6.1%,今年上半年仅为5.4%。二是工业内部利润率出现分化,资源性行业利润率提升速度明显快于竞争性制造业,2011年煤炭行业销售利润率达16%,三大石油公司平均销售毛利润率超过20%。三是工业与金融、房地产业之间的利润率差距过大。2009年房地产销售利润率达14.3%,是工业的2倍左右;2011年银行业营业利润率达39.1%,是工业的5倍以上。金融、房地产和资源垄断性行业的高利润抬高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和经营成本,降低了社会资本投资实业的积极性,削弱了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
党的十八大提出,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通过深化改革,营造有利于包括工业在内的实体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形成激励实体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扩大各类税收优惠政策覆盖面,加大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力度,进一步减轻工业企业特别是竞争性行业中小企业税费负担,提高工业利润率,增强工业对社会投资和人才的吸引力。稳步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行业和地区范围,引导企业转型发展。对于前期投入成本极高、从投入到获利年限长、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安全的行业,如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应适当延长企业亏损弥补的最长年限,支持产业发展。
(二)健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引导信贷资金向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以及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自主创新等重点领域倾斜,支持科技型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高效、便捷、安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企业多元化资金需求。切实放开市场准入,允许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积极发展民营小银行。加大对“以钱生钱”业务的监管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向。
(三)解决劳动力、土地和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瓶颈制约。顺应我国产业发展进入转型升级新阶段的要求,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缓解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供给紧张、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矛盾。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一线企业创业就业,加强高技能产业工人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可持续的产业大军,努力挖掘以提升劳动力素质为主要内容的二次人口红利。推进工业园区化发展,提高工业集约节约水平,提高土地利用率。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强化工业节能节材节水,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通过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成本倒逼发展方式转变。